ᠮᠠᠨᠠᠴᠢᠨ ᠣᠳᠬᠤᠨ ᠣᠷᠴᠢᠭᠤᠯᠤᠭᠰᠠᠨ Vovin, Alexander ᠶᠢᠨ 〈ᠬᠦᠢᠰᠦ ᠲᠣᠯᠣᠭᠠᠢ ᠬᠥᠰᠢᠶᠡ ᠶᠢᠨ ᠲᠠᠢᠯᠤᠮᠵᠢ〉 汉文.pdf
ISSN1349-7510 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Ⅹ Ⅶ Executive Editor B. OYUNBILIG in collaboration with H. FUTAKI & W. R. SHE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Mongolian Cultures Tokyo 2021 ISSN 1349-7510 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QMD︶ No.17 ︵2021︶ May 15. 2021 Tokyo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Mongolian Culture c/o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59, Zhongguancun Road Haidian Dist., Beijing 100872, China bilig63@126.com Hsiao Hui-lian.Can 2: 1︔ Yelü Pusuli 7: 18︶ 1 。如果这样,对尾音-a 的解释就会陷入困境。它不太可能是中古蒙古 语中的与位格后缀-A。据我所知,中古蒙古语或前古典时期蒙古书面语文献中也找不 到其他合适的理据。Buda qa ɣan 让人联想起古突厥语中的 bur-qan,即“佛 -可汗” ; 或者是古体古突厥语 ︵archaic OT︶ p ūrk ā k āṃ,相当于后来的 bur qa γan ︵Maue 2008: 62-63.︶ 。 2. 毛厄建议 r uka- ︵在脚本中︶ 可能表示 uruqa 或者 uqa。第一个不大可能,因 为我能想到的只有中古蒙古语东部方言词 uruqa ︵“亲戚, 子孙”︶ ︵MNT §11, §23, §24, etc.︶ 。它是一个可能来自突厥语的外来词,它既不符合上下文,也不符合词干的动词 性质。 相比之下, 中古蒙古语东部方言中的动词 uqa- ︵“觉, 省”︶ ︵MNT §18, §78, etc.︶ 更符合文意。没有契丹语同源词。 3. 正如毛厄最初建议的那样,ks ̣ r ̣ 可能是一个来自图木舒克语 χšera ︵“国家”︶ 的借词。这个解释即符合此处文字,也符合后面第 1-6 行的内容。 4. 乍一看,A ńaqay 可能是最后一位柔然可汗的名字 ︵阿那瓌 — 译者︶ ,后者拒 绝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突厥布民可汗,该事件发生于 546 年。然而,此人生活的年代 要比 KhT 碑铭的年代早很多,而且此处没有出现“可汗”头衔。见第 1-3 行注释 1。 5.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一行有很多典型的蒙古语词素:中古蒙古语特有的-n 尾 词干后的属格-u,如 qaɣan-u ︵“可汗-属格”︶ ;过去分词-ks[A];并列副动词 - ǰU;与 位格-A ︵如果为 bud-a 一词之词源提出的另外一种理解是正确的话。但这种可能性极 小︶ 。我们再次看到 KhT碑文的语言更接近于主流蒙古语,而不是契丹语: ︵1︶ 契丹 语中没有-u 的属格形式, 因为以-n 结尾的契丹语名词之后一般加-en ︵Shimunek 2017: 253︶ ; ︵2︶ 契丹语中的 qa ~ qa. ɣa ︵“可汗”︶ 以-an为属格,格形为 qa. ɣa-an ︵Kane 2009: 132︶ ; ︵3︶ 契丹语有并列副动词 - ǰ ,与中古蒙古语中的- ǰU对应; ︵4︶ 契丹语 没有过去分词-ks[A]; ︵5︶ 契丹语没有与位格后缀-A。 第 1-3 行 开放性转写 ︵毛厄︶ : . ̣ t ̣ 1 n ǰa ̤ ks bo ̤ d ̤ ̣ bigiy-ñär ba ̤ y ̣ do ̤ l ṳǰa ̤ ǰṳ hügbü [︖ ] 1 沈安筑用“外族”来注释这个词 ︵2017:265︶ ,但是只有在契丹语-d- 在这里是复数后缀时,复 数意义才可能起作用。 18 尝试性转写 ︵沃文︶ : [.︖ .]- te-n ǰa-qs[a] bod- 1 beg-ey- ńar bayy -Ø dolu- ǰa- ǰu hügbü +︖ 语素分析: [title-iten︖ ] / Vite-CM promise-PAST.PART tribe-ACC beg-︖ -PLUR be/stand-NP listen-COOP-CC︖︖ [ 头衔 — iten︖ ] /[ 动词][-ite-] — 联合副动词 告 — 过去分词 部落 — 宾格 伯克 —︖ — 复数 有/ 立 — 现在 时形动词 听 — 联合格 — 并列副动词︖︖ 注释: 1. A ńakay 应 该有一个头衔。正如魏义天所论证的那样,不能把他等同于柔然可 汗阿那瓌, 这样很自然地可以假定第 1-3 行开头位 置上的难以辨认的文字应与这个头 衔相对应,而不是对应于“可汗” 。 2. 我最初以 为此行开头的-te- 是 te-,意 为 “ 说” ︵引述动词︶ , 是 从古突厥语 t ė- ︵词 义同上︶ 借入到契丹语的 ︵Vovin 2013: 622-623︶ 。然而,罗那- 塔什的推断一定是对 的, 他认为- te- 要么是一个以联合副动词-n 结尾的 未知动词, 或者- ten 代表 某个头衔 的一部分 ︵个人信件,2017 年 10 月︶ 。 3. ǰa- ︵“告”︶ 可能和中古蒙古语东、 西部方言 ǰa'a- ︵HYYY 17b.2︔ MNT §82, §84, etc.︔ Mu 199︶ ~ 中古蒙 古语东部方言 ǰ 'a- ︵“ 告”︶ ︵MNT §121, §145, etc.︶ 同源。 4. 如果语言借用方向不是相反的话,bod 应该是源自古突厥语 bod ︵“部落”︶ 的借 词, 参见古突厥语 bodun ︵“人民, 国民”︶ 。 显然, 这个词带有蒙古语复数后缀-n。这里 的宾格标记很奇怪,尽管在中古蒙古语甚至在现代喀尔喀方言中也有类似的可比现象。 5. be 可能是另一个古突厥语借词 ︵古突厥语 be “伯克”源自早期中古汉语 pæk 伯“长者”︶ ,但是音段-ey 无法解释。元音系统也是有问题的,因为 b y 在 KhT 碑铭中 似乎表示[i], 不过, 至少还有 ei 音高提升的另一个例子: 第 1-1 行*šine š ń ︵“新”︶ 。 6. 关于 bayy -Ø ︵“有/ 立 — 现在时形动词”︶ , 参见 中古蒙古语 bayy - ︵“有 , 立, 住”︶ ︵MNT §90, §108, §131, etc.︶ 以及中古蒙古语中现在时形动词- ︵U︶ yi 的表语副动 词功能 ︵Godziński 1985: 139︶ ,该词 显然经历了 bayy - + -y bayy 的缩约 过程。 现在时形动词- ︵U︶ yi 和契丹语副动词- ︵出现在各种元音之后︶ 有关 ︵Kane 2009: 149-150︶ 。 7. dolu 不像 最初所说的那样是中古蒙古语 dolu'an ︵“ 七”︶ 的同源词 ︵不 带数字 后缀*-pan ︵元音之间 -’an︶︶ , 而是与 后面的 jaju 一起构成动词形式 dolu ǰa- ǰu ︵“一 起听着”︶ , 1 其中- ǰa- 是联合格。 8. hü bü 是 个有趣的例子。KhT 碑 铭的语言同时有 p- 和 b- ,和中古蒙古语不同 的是,h- 不可能是原始蒙古语* p- 的反 映形式。 我猜想它要么表示首字母 h- , 就像毛 1 这也是由罗那-塔什提出的 ︵个人信件,2017 年 10 月︶ 。 19 尝试性转写 ︵沃文︶ : [.︖ .]- te-n ǰa-qs[a] bod- 1 beg-ey- ńar bayy -Ø dolu- ǰa- ǰu hügbü +︖ 语素分析: [title-iten︖ ] / Vite-CM promise-PAST.PART tribe-ACC beg-︖ -PLUR be/stand-NP listen-COOP-CC︖︖ [ 头衔 — iten︖ ] /[ 动词][-ite-] — 联合副动词 告 — 过去分词 部落 — 宾格 伯克 —︖ — 复数 有/ 立 — 现在 时形动词 听 — 联合格 — 并列副动词︖︖ 注释: 1. A ńakay 应 该有一个头衔。正如魏义天所论证的那样,不能把他等同于柔然可 汗阿那瓌, 这样很自然地可以假定第 1-3 行开头位 置上的难以辨认的文字应与这个头 衔相对应,而不是对应于“可汗” 。 2. 我最初以 为此行开头的-te- 是 te-,意 为 “ 说” ︵引述动词︶ , 是 从古突厥语 t ė- ︵词 义同上︶ 借入到契丹语的 ︵Vovin 2013: 622-623︶ 。然而,罗那- 塔什的推断一定是对 的, 他认为- te- 要么是一个以联合副动词-n 结尾的 未知动词, 或者- ten 代表 某个头衔 的一部分 ︵个人信件,2017 年 10 月︶ 。 3. ǰa- ︵“告”︶ 可能和中古蒙古语东、 西部方言 ǰa'a- ︵HYYY 17b.2︔ MNT §82, §84, etc.︔ Mu 199︶ ~ 中古蒙 古语东部方言 ǰ 'a- ︵“ 告”︶ ︵MNT §121, §145, etc.︶ 同源。 4. 如果语言借用方向不是相反的话,bod 应该是源自古突厥语 bod ︵“部落”︶ 的借 词, 参见古突厥语 bodun ︵“人民, 国民”︶ 。 显然, 这个词带有蒙古语复数后缀-n。这里 的宾格标记很奇怪,尽管在中古蒙古语甚至在现代喀尔喀方言中也有类似的可比现象。 5. be 可能是另一个古突厥语借词 ︵古突厥语 be “伯克”源自早期中古汉语 pæk 伯“长者”︶ ,但是音段-ey 无法解释。元音系统也是有问题的,因为 b y 在 KhT 碑铭中 似乎表示[i], 不过, 至少还有 ei 音高提升的另一个例子: 第 1-1 行*šine š ń ︵“新”︶ 。 6. 关于 bayy -Ø ︵“有/ 立 — 现在时形动词”︶ , 参见 中古蒙古语 bayy - ︵“有 , 立, 住”︶ ︵MNT §90, §108, §131, etc.︶ 以及中古蒙古语中现在时形动词- ︵U︶ yi 的表语副动 词功能 ︵Godziński 1985: 139︶ ,该词 显然经历了 bayy - + -y bayy 的缩约 过程。 现在时形动词- ︵U︶ yi 和契丹语副动词- ︵出现在各种元音之后︶ 有关 ︵Kane 2009: 149-150︶ 。 7. dolu 不像 最初所说的那样是中古蒙古语 dolu'an ︵“ 七”︶ 的同源词 ︵不 带数字 后缀*-pan ︵元音之间 -’an︶︶ , 而是与 后面的 jaju 一起构成动词形式 dolu ǰa- ǰu ︵“一 起听着”︶ , 1 其中- ǰa- 是联合格。 8. hü bü 是 个有趣的例子。KhT 碑 铭的语言同时有 p- 和 b- ,和中古蒙古语不同 的是,h- 不可能是原始蒙古语* p- 的反 映形式。 我猜想它要么表示首字母 h- , 就像毛 1 这也是由罗那-塔什提出的 ︵个人信件,2017 年 10 月︶ 。 厄建议的那样 ︵但原始*h 音肯定不属于蒙古语音系︶ ,或者表示ʔ-。没有明显的中古 蒙古语同源词。这行的最后一个词无法辨识。 9. 与前两行一样,第 1-3 行有很多蒙古语词素:宾格 - ︵参照中古蒙古语宾格 - ︶ ;联合副动词-n;具有表语功能的现在时形动词 - ︵U︶ yi;复数后缀- ńAr;过去分词 -qs[A]和并列副动词- ǰu。其中,后三个已经在前文中讨论过了。对于前两个,需要注 意的是契丹语中没有宾格- 或者- ,也没有联合副动词-n。 第 1- 4 行 开放性转写 ︵毛厄︶ : +︖ b[ ̣ ]t ̣ 1 ǰ ̣ 1 lo ̤ na ̤r q ︵a︶ ranya γuñ t ṳwa ̤ p ṳ ̤ ro ̤ r č ̣ č ̣ 1 ra ̤ pügti 1 g ña ̤ la ̤ n 尝试性转写 ︵沃文︶ : b[i]ti jilo-nar q[a]ra-n[V]ya- ɣu ń tuwa p ṳro ̤ -r če či-re pügtig ńele-n 语素分析: 碑文 石头 — 复数 看 —︖ — 名词化标记 部族名 罪恶 ︵︖︶ — 名词化标记 刺 — 目的副动词 被拯救的 合 — 联合副动词 注释: 1. j īḷo 一定和中古蒙古语 č la’un ︵“石头”︶ 有关联 ︵出现在两个元音间的 č-发成 浊音︶ ,-nar是复数后缀。此处我们遇到的是 n-,而不是 ń-,可能受到了前一个词尾 音-n 的影响,它本身已脱落 ︵然而,在第 1-5 行中出现了 qato- ńar“可汗的妻子们” č 仍然缺失。导致这一现象可能有两种原 因:一、它可能是古突厥语西部方言之前时期的借词,已经有腭音化现象 ︵参见楚瓦什语 čul‘石 头’︶ ;二、它可能是原始突厥语 ︵PT︶ *tyaš‘石头’ ,也就是说词首*ty-演变成古突厥语东部方言 的 t-、楚瓦什语的 č-。 20 2. 这一行中的一些残存文字, 单独看大概可以理解, 放在一起却不好理解。 kra-nya 看起来不像阿尔泰语系词。 但是基于第 1-6 行的 dro 可能代表 doro ︵“法律”︶ ,我 们 也 可以推断这里由于第一个音节中元音的省略而形成了次生的辅音连缀,我尝试将其解 释为 q[a]ra- ︵“看”︶ 。 参见中古蒙古语 qara- ︵“看”︶ ︵MNT §5, §63, §77, §183︔ Mu 292︶ 。 q[a]ra-后面的-n[V]ya-, 是一种模糊形态标记, 中古蒙古语或前古典时期蒙古书面语中 没有明显相似的对应形态。最后的 ɣu ń ,是动源名词标记,参见中古蒙古语-’Un ︵Godziński 1985: 53︶ 和蒙古书面语- ɣun ~ - ün ︵Poppe 1964: 46︶ , 形成了表示性质的 名词或抽象名词。还有一种逊色的多的解释是:q[a]ra n[o]ya ︵“世俗官员”︶ ︵即平 民的, 非军事的︶ 。 参见中古蒙古语 qara ︵“黑”︶ ︵MNT §21,§25, etc.︔ Mu 227︔ IM 444︶ 和 noyan ︵“官员”︶ ︵MNT §8, §51, etc.︔ Mu 115︔ IM 443︶ 。 ɣu ń 很难解释。它不可能是 中古蒙古语或蒙古书面语中的动源名词标记-wun 或- ɣun,因为它前面没有动词。对它 的解释很棘手。 罗那- 塔什提出的建议是 qara- ńa -un Tuva ︵“黑-︖ - 属格-Tuva ”︶ 。他 将该部分和将在下文中予以讨论的 Tupa 放在一起做出了能够理解的解释, 但是他也承 认- ńa -是不清楚的 ︵个人信件, 2017 年 10 月︶ 。 由于我们用一个未知换取另一个未知, 因此我暂时保留自己的解释。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在 KhT 碑文中,- ń-不等于-ny- 。 3. t ṳwa 在 KhT 碑铭中共 出现了 3 次 , 分别是: 第 1-4 、1-7 和 1-9 行。 目 前尚不 清楚它 是什 么意思 ,而 且-w-只出 现 在这个 词中 ,这就 使得 问题变 得更 加复杂 。应 参 照部族名 Tab ɣa č ~ Ta ɣba č , 但是又有很多问题。 或 许是中古蒙古语东部方言中的 to’a ︵“数字”︶ ︵MNT §229, §265, §278︔ HYYY 22b.2︔ KMQB I: 9b.2︶ 。 但应当 注意的 是,在 KhT 碑铭语言中与中古蒙古语-’- ~ 蒙古书面语- ɣ- 相对 应的位置上一般出现- ɣ- ︵除了相同元音间的位置︶ 。 由于语 音和句法上的原因, 将中古蒙古语西部方言中的 tü’ü- ︵“聚集 ”︶ ︵Mu 159︶ 放在此处更不合适。毛厄认为是部族名 D ūb ō ~ D ūbò ︵即 都波~ 都播,早期中古汉语读音为 tuo pwâ ~ tuo pwâ c︶ 。 4. p ṳro ̤ -r 不易理解,-r 可能是蒙古语中的动源名词标记-r , 如 同中古蒙古语西部 方言中的 amu-r ︵“和平 , 忍耐”︶ ︵Mu 102︶ — — 源于 中古蒙古语 amu- ︵“休息”︶ ︵MNT §145, §201, etc.︔ Mu 102︔ IM 432︶ ,但 词根不明晰。 1 罗那- 塔什提出的见解是:中古 蒙古语 bol- ︵“成为,存在,可能,被允许”︶ 以及契丹语 po ︵l︶ -/bo ︵l︶ - ︵295/311.186︶ / ︵“任命, 提 拔, 成为”︶ ︵Kane 2009: 112︶ ;boor ︵295.186.255︶ , ︵311.186.255︶ ︵“使[升职 ]”︶ ︵Kane 2009: 84, 112︔ Yelü Xiang-wen 24-37︶ ,jautau boor ︵“成 为招讨使”︶ ,boor 是限定动词过去时阳性形式 ︵Xiao Dilu 5-6︔ Wu Mu 292︶ 。 q[a]ra-后面的-n[V]ya-, 是一种模糊形态标记, 中古蒙古语或前古典时期蒙古书面语中 没有明显相似的对应形态。最后的 ɣu ń ,是动源名词标记,参见中古蒙古语-’Un ︵Godziński 1985: 53︶ 和蒙古书面语- ɣun ~ - ün ︵Poppe 1964: 46︶ , 形成了表示性质的 名词或抽象名词。还有一种逊色的多的解释是:q[a]ra n[o]ya ︵“世俗官员”︶ ︵即平 民的, 非军事的︶ 。 参见中古蒙古语 qara ︵“黑”︶ ︵MNT §21,§25, etc.︔ Mu 227︔ IM 444︶ 和 noyan ︵“官员”︶ ︵MNT §8, §51, etc.︔ Mu 115︔ IM 443︶ 。 ɣu ń 很难解释。它不可能是 中古蒙古语或蒙古书面语中的动源名词标记-wun 或- ɣun,因为它前面没有动词。对它 的解释很棘手。 罗那- 塔什提出的建议是 qara- ńa -un Tuva ︵“黑-︖ - 属格-Tuva”︶ 。他 将该部分和将在下文中予以讨论的 Tupa 放在一起做出了能够理解的解释, 但是他也承 认- ńa -是不清楚的 ︵个人信件, 2017 年 10 月︶ 。 由于我们用一个未知换取另一个未知, 因此我暂时保留自己的解释。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在 KhT 碑文中,- ń-不等于-ny- 。 3. t ṳwa 在 KhT 碑铭中共 出现了 3 次 , 分别是: 第 1-4 、1-7 和 1-9 行。 目 前尚不 清楚它 是什 么意思 ,而 且-w-只出 现 在这个 词中 ,这就 使得 问题变 得更 加复杂 。应 参 照部族名 Tab ɣa č ~ Ta ɣba č , 但是又有很多问题。 或 许是中古蒙古语东部方言中的 to’a ︵“数字”︶ ︵MNT §229, §265, §278︔ HYYY 22b.2︔ KMQB I: 9b.2︶ 。 但应当 注意的 是,在 KhT 碑铭语言中与中古蒙古语-’- ~ 蒙古书面语- ɣ- 相对 应的位置上一般出现- ɣ- ︵除了相同元音间的位置︶ 。 由于语 音和句法上的原因, 将中古蒙古语西部方言中的 tü’ü- ︵“聚集 ”︶ ︵Mu 159︶ 放在此处更不合适。毛厄认为是部族名 D ūb ō ~ D ūbò ︵即 都波~ 都播,早期中古汉语读音为 tuo pwâ ~ tuo pwâ c︶ 。 4. p ṳro ̤ -r 不易理解,-r 可能是蒙古语中的动源名词标记-r , 如 同中古蒙古语西部 方言中的 amu-r ︵“和平 , 忍耐”︶ ︵Mu 102︶ — — 源于 中古蒙古语 amu- ︵“休息”︶ ︵MNT §145, §201, etc.︔ Mu 102︔ IM 432︶ ,但 词根不明晰。 1 罗那- 塔什提出的见解是:中古 蒙古语 bol- ︵“成为,存在,可能,被允许”︶ 以及契丹语 po ︵l︶ -/bo ︵l︶ - ︵295/311.186︶ / ︵“任命, 提 拔, 成为”︶ ︵Kane 2009: 112︶ ;boor ︵295.186.255︶ , ︵311.186.255︶ ︵“使[升职 ]”︶ ︵Kane 2009: 84, 112︔ Yelü Xiang-wen 24-37︶ ,jautau boor ︵“成 为招讨使”︶ ,boor 是限定动词过去时阳性形式 ︵Xiao Dilu 5-6︔ Wu IM 444︔ Mu 203︶ ,意为“可汗之妻,女士,贵族 妇女” 。- ńar为前文所见复数后缀。 4. dü e-d,意为“弟弟们” ,是中古蒙古语 de’ü ︵“弟弟”︶ 的一种易位形式 ︵MNT §18, §46, etc.︔ Mu 151︶ ,后随复数后缀-d。罗那-塔什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认为该词是 古突厥语 tüke- ~ tü e- ︵“完结,告终”︶ ,或者是蒙古语 tö e-r- ︵“迷失”︶ ,并释义为 可汗及其众妻子已被处决 ︵个人信件, 2017 年 10 月︶ 。虽然这种解释可以避免语音易 位的假设,但对-d 的理解陷入了困境,对其未作任何解释,被搁置在一边了。 5. 西突厥汗国的泥利可汗 ︵大约公元 579-603 / 604 年︶ 为布民可汗之孙。泥利 这个名字,就其词源看,不可能是突厥语,因为其词头 n-与突厥语原有词汇不同, 或许来自于粟特语:nyrk ︵’︶ ~ nyrq ︵“男性”︶ ︵Gharib 1995: 252︶ ;nyrk ︵“有男子气 概的”︶ ︵Benveniste 1929: 226︶ 。音段-k,至少从历时角度看,显然是一个后缀。参 见古波斯语 nar ︵“男人”︶ ,舒格南语 ︵Šugnani︶ 和 Rošori语 nïr ︵“男性”︶ ,鲁沙尼 语 ︵Rušani︶ n ēr 和雅格诺比语 ︵Yaghnobi︶ nar ︵源于︖ *n īr,受塔吉克语 nar 的影响︶ ︵“词义同上”︶ ,以及中古波斯语 n ēr ōk ~ n ēr ō ︵nylwk’ ~ nyrw ︶ ,古典波斯语 n ērō, 古塔吉克语 ner ů ~ n rů ,这些均表示“力量,威力” ︵Edelman 2015: 478︶ 。可汗取 名叫“阳刚”或“威力”似乎是适合的。 6. 此行其余部分容易理解。tür ǖ ka an 是指 türük qa ɣan,即“突厥可汗” 。 7. 在这一行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典型的蒙古语词素,除了属格后缀-u ︵也可能是 -un︶ 和复数后缀- ńar ︵此次用于有生命词之后︶ 之外,我们还首次遇见蒙古语复数 后缀-d。 第 1-6 行 开放性转写 ︵毛厄︶ : un d ︵o ̤︶ ro ̤ ta ̤ ya ̤ ǰṳ ks ̣ 1 r ̣ härgin bar γo[l] pa ̤ lks ̣ 1 r [+]ksa ̤ č ̣ hi 1 gbi 1 ǰ 尝试性转写 ︵沃文︶ : -un d[ö]rö taya- ǰu ks ̣ 1 r ̣ hergin bar- ɣo[l] pa ̤ lks ̣ 1 -r [+]ksa ̤ - či hi 1 gbi 1- ǰ 23 注释: 1. 第一个字符无法辨识。 2. 尽管下一个词保存状况较差,但一定是 qaɣan-u ︵“可汗-属格”︶ ,其后的字符 可能表示-n,形成了 qaɣan 后面出现的另一种属格形式-un。有关这方面的更多信息, 请参阅第 1-9行的注释。 3. qato-可以等同于中古蒙古语东部方言中的 qatu ︵MNT §54, §55︶ 以及中古蒙 古语的 qatun ︵MNT §64, §104, etc.︔ IM 444︔ Mu 203︶ ,意为“可汗之妻,女士,贵族 妇女” 。- ńar为前文所见复数后缀。 4. dü e-d,意为“弟弟们” ,是中古蒙古语 de’ü ︵“弟弟”︶ 的一种易位形式 ︵MNT §18, §46, etc.︔ Mu 151︶ ,后随复数后缀-d。罗那-塔什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认为该词是 古突厥语 tüke- ~ tü e- ︵“完结,告终”︶ ,或者是蒙古语 tö e-r- ︵“迷失”︶ ,并释义为 可汗及其众妻子已被处决 ︵个人信件, 2017 年 10 月︶ 。虽然这种解释可以避免语音易 位的假设,但对-d 的理解陷入了困境,对其未作任何解释,被搁置在一边了。 5. 西突厥汗国的泥利可汗 ︵大约公元 579-603 / 604 年︶ 为布民可汗之孙。泥利 这个名字,就其词源看,不可能是突厥语,因为其词头 n-与突厥语原有词汇不同, 或许来自于粟特语:nyrk ︵’︶ ~ nyrq ︵“男性”︶ ︵Gharib 1995: 252︶ ;nyrk ︵“有男子气 概的”︶ ︵Benveniste 1929: 226︶ 。音段-k,至少从历时角度看,显然是一个后缀。参 见古波斯语 nar ︵“男人”︶ ,舒格南语 ︵Šugnani︶ 和 Rošori语 nïr ︵“男性”︶ ,鲁沙尼 语 ︵Rušani︶ n ēr 和雅格诺比语 ︵Yaghnobi︶ nar ︵源于︖ *n īr,受塔吉克语 nar 的影响︶ ︵“词义同上”︶ ,以及中古波斯语 n ēr ōk ~ n ēr ō ︵nylwk’ ~ nyrw ︶ ,古典波斯语 n ērō, 古塔吉克语 nerů ~ n rů ,这些均表示“力量,威力” ︵Edelman 2015: 478︶ 。可汗取 名叫“阳刚”或“威力”似乎是适合的。 6. 此行其余部分容易理解。tür ǖ ka an 是指 türük qa ɣan,即“突厥可汗” 。 7. 在这一行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典型的蒙古语词素,除了属格后缀-u ︵也可能是 -un︶ 和复数后缀- ńar ︵此次用于有生命词之后︶ 之外,我们还首次遇见蒙古语复数 后缀-d。 第 1-6 行 开放性转写 ︵毛厄︶ : un d ︵o ̤︶ ro ̤ ta ̤ ya ̤ ǰṳ ks ̣ 1 r ̣ härgin bar γo[l] pa ̤ lks ̣ 1 r [+]ksa ̤ č ̣ hi 1 gbi 1 ǰ 尝试性转写 ︵沃文︶ : -un d[ö]rö taya- ǰu ks ̣ 1 r ̣ hergin bar- ɣo[l] pa ̤ lks ̣ 1 -r [+]ksa ̤ - či hi 1 gbi 1- ǰ 语素分析: — 属格 道理 祭奠 — 并列副动词 国家 官衔/ 百姓 抓/ 握 — 名词化标 记︖ — 名词化标记︖ — 动 作的执行者︖ — 过去 时 注释: 1. 第一个字 符的两个变体 un 和 u č 中, u č 的意 思不明, 将该词认定为中古蒙古 语东部方言 u č r ︵“机会, 原因”︶ ︵KMQB I: 21a.2, 21b.1, 25b.4, 26a.3, 28a.3︶ 的简化 形式似乎不太可能,认为与中古蒙古语西部方言 ūča ︵“背 部”︶ ︵Mu 96, 154, 371︔ Ist 71︶ ~ u ča ︵L 1255︶ 有关 联更不可能。我选择了-un ,认为这是 一个属格。 2. dörö 为“ 道理,规则,原则” ,参 见中古蒙古语东部方言 töre ︵MNT §208︶ 和 törö ︵MNT §216︶ 。关 于 d- ︵KhT 碑文︶ 和 t- ︵中古蒙古语东部方言︶ 之间的差 异,参见 d n ︵KhT 碑第 1-1 行︶ 对 te n 的情 况。另外,满语 doro ︵词义同上︶ 及女真语 doron ︵“皇帝之 印”︶ 均借自 蒙古语,首字母为 d- ,而 非 t- 。 3. taya- 或许 可以解 释为 中古蒙 古语 东部方 言中 的 tay - ︵“ 祭祀, 祭奠”︶ ︵MNT §189︶ ,- ǰu 是一个并列副动词,在前文中已见过几次。 4. 对于 här n 一词, 毛厄 提到了在克劳逊 ︵Clauson 1972: 225︶ 的词典和其他资 料中所能找到的古突厥语词 erkn ~ rk n ︵官衔︶ ︵个人信件︶ 。它在词源上可能与古 突厥语的 erk ︵“权威, 自由意志, 独立”︶ 有 关 联 ︵Clauson 1972: 22︶ , 这可能也表 明与中古蒙古语东部方言 erkn ︵单 数︶ ~ erk d ︵复数︶ ︵“重 要,卓越,技艺精湛”︶ 有进一步的联系 ︵de Rachewiltz 2004. 1: 415︶ 。此 词见于 ︽蒙古秘史︾ 第 105 、109 、 153 节, 但在 蒙古语中并没有作为官衔或头衔使用。 另一方面, 我们这里遇到的也有 可能是中古蒙古语 r en [irg ən] ︵“百 姓”︶ 的一种 变体 ︵发生了元音易位︶ ︵MNT §5, §8, §11, etc.︔ HYYY 14b.1︔ Mu 119, 123, 136, etc.︶ , 这一点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这两种 解释各 有优 劣。毛 厄的 看法不 涉及 语音易 位, 但未能 解释 此处出 现的 是- -,而不是 -k- 的原因 ︵罗那-塔什认 为 ir.g.en 在 契丹语中可能被用作官衔︶ 。 此外, 在 KhT 碑文 中, 头衔具有复数意义时, 一直使用一致的复数标记。 此处指的也许只是一个 erkn 。 然而, 即使该词后面的词被解释为 “索取者, 收集者” , 也依然解释不通。 沃文的解 释中有一个语音易位,但对辅音- - 的解释不成问题,而且,irgen 从不 用复数标记。 5. bar- ɣo[l] 可 能是中古蒙古语 bar - ︵“ 拿, 收集”︶ 的同源词 ︵MNT §19, §25, etc.︔ Mu 199, 103, etc.︶ + 中古 蒙古语-’Ul ︵Godzi ński 1985: 53-54︶ 或前古典蒙古书面语 中的表示职业的动源名词标记- ɣul ~ - ül 构成的 ,意思可能是“税收员” 。该词还可 以解读为:bar - + 中古蒙 古语-’Ul ︵Godzi ński 1985: 53-54︶ 的同源词或前古典蒙古书 面语中的使役动词后缀- ɣul ~ - ül ,后 面再跟一个零标记动词祈使式构成。 6. 此行其余 部分不明晰, 虽然 pa ̤ lks ̣ -r 一词中的-r 可能是名词化标记 ︵在第 1-4 行注释 4 中 已有讨论︶ ; [+]ksa ̤ - č ,以 - č 结尾, 在突 厥 — 蒙古语中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h b - ǰ 中的- ǰ 大概可以 等同于中 古 蒙古语过 去 时*- ǰ ,它见 于过去完 成 时 ︵distant 24 past︶ - ǰU’U ︵y︶ 及其阴性形式 - ǰ ’ay ︵Godzi ński 1985: 131-132︶ 。 7. 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了一些明显的蒙古语词素- ǰu,- ǰ,-r和- ɣol。 第 1-7 行 开放性转写 ︵毛厄︶ : tüg ǰü uqabar-ñar qa γan ksa ̤ n ̣ ǰṳla ̤ ba ̤ t ṳn ṳ t ṳšn[] t ṳwa ̤ 尝试性转写 ︵沃文︶ : tüg- ǰü uqa-ba-r- ńar qa ɣan ksan- ǰula-ba tün-ü tüš ︵i︶ -n[] tuwa 语素分析: 足够 — 并列副动词 领悟 — 过去时 — 名词化标记 — 复数 可汗 在位之年 — 宾 格 照耀 ︵︖︶ — 过去时 他 — 属格 委托/支持 — 名词修饰语 ︵︖︶ 部 族名称 注释: 1. tü -,可参照中古蒙古语东部方言 tü e- ︵“尽勾,足够”︶ ︵§92, §187︶ ︵参见前 一行所反映的第二音节元音的相似省略现象: KhT 碑文 bar-对中古蒙古语 bar -︶ ,也 可以参照中古蒙古语 tü e'e- ︵“给散,分配”︶ ︵MNT §213, §232︔ Mu 358︶ 。该词可能 是 tü e-的派生词,副动词- ǰU 曾在第 1-2、1-3 和 1-6 行中出现过。罗那-塔什提到了 蒙古语 tu 和契丹语 tu ġ ︵u︶ t ︵“旗帜”︶ ︵247.172.247︶ ︵Xiao Dilu 26-23︶ 。 此词源于汉语官话 dù 蠹 ︵“饰以牦牛尾的旌旗”︶ ,早期中古汉语读音为 tuo c 1 ,后 汉汉语读音为 ta c ︵个人信件,2017年 10 月︶ 。它与后面出现的- ǰü 不符,但主要问题 是 tu ︵“旗帜”︶ 有后元音,而 tü -有前元音。 2. uqa- ︵“领悟,知晓”︶ 已经在前文“第 1-2 行”中讨论过了。-bA是中古蒙古 语过去时后缀,在第 1-7 行中出现了两次。-r 可能是第 1-4 行注释 4 中提到的名词化 标记。 当然这种解释可能会有问题, 因为中古蒙古语中-bA是末尾动词形式 ︵Godzi ński 1985: 128-129︶ ,没有修饰名词的功能。但是,由于 KhT 碑文语言不是中古蒙古语, 所以我将提出这一解释,特别是提出在东亚和中亚语言中名词修饰语往往出现在句 子末尾,充当谓语。尚需注意的是,契丹语过去时后缀-b əń 2 可以用作名词修饰语 ︵Shimunek 2017: 271︶ 。 - ńar是复数后缀, 我们之前见过不止一次, 因此, uqa-ba-r- ńar 1 我运用了舒斯勒 ︵Schuessler 2009︶ 和白一平–沙加尔 ︵Baxter Mu 358︶ 。该词可能 是 tü e-的派生词,副动词- ǰU 曾在第 1-2、1-3 和 1-6 行中出现过。罗那-塔什提到了 蒙古语 tu 和契丹语 tu ġ ︵u︶ t ︵“旗帜”︶ ︵247.172.247︶ ︵Xiao Dilu 26-23︶ 。 此词源于汉语官话 dù 蠹 ︵“饰以牦牛尾的旌旗”︶ ,早期中古汉语读音为 tuo c 1 ,后 汉汉语读音为 ta c ︵个人信件,2017年 10 月︶ 。它与后面出现的- ǰü 不符,但主要问题 是 tu ︵“旗帜”︶ 有后元音,而 tü -有前元音。 2. uqa- ︵“领悟,知晓”︶ 已经在前文“第 1-2 行”中讨论过了。-bA 是中古蒙古 语过去时后缀,在第 1-7 行中出现了两次。-r 可能是第 1-4 行注释 4 中提到的名词化 标记。 当然这种解释可能会有问题, 因为中古蒙古语中-bA是末尾动词形式 ︵Godzi ński 1985: 128-129︶ ,没有修饰名词的功能。但是,由于 KhT 碑文语言不是中古蒙古语, 所以我将提出这一解释,特别是提出在东亚和中亚语言中名词修饰语往往出现在句 子末尾,充当谓语。尚需注意的是,契丹语过去时后缀-b əń 2 可以用作名词修饰语 ︵Shimunek 2017: 271︶ 。 - ńar是复数后缀, 我们之前见过不止一次, 因此, uqa-ba-r- ńar 1 我运用了舒斯勒 ︵Schuessler 2009︶ 和白一平–沙加尔 ︵Baxter HS 10.20︔ Mu 169, 210, 325, 336︔ IM 439︔ Ist 39︶ ︵源于古突厥语西部语支* ǰula,参照古突厥语东 部语支 yula“灯,火炬”︶ , 1 是名词性